黑伴文章网
黑伴文章网 诗歌大全>>散文诗>>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2015-08-02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一》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

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

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 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 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以上是我在这个单元教学中一点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二》

学生如何学写散文诗

浅谈学生学写散文诗

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可以集中归结为散文诗单元。通过教与学,学生对散文诗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有很多的学生对写散文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不知道怎么去写,感到很大的困惑。于是我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探究写作散文诗的技法。

一、认识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如果散文是太阳,诗歌是月亮,那散文诗就如同星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的形式的短小灵活。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新文学中,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散文诗结构的基本方式有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象征式四大类。

二、用象征手法写散文诗

(一) 了解象征手法

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很好的范例。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体)。

鲁迅的《雪》中“朔方的雪”就是具体的物象,它象征了鲁迅一种理想的追求,那就是独立不羁,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的勇者精神。巴金在《日》中写作了飞蛾,飞蛾是一种很渺小的生物,有熟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那是讽刺了那些不自量力的人没有好的结果。而巴金在作品中赋予了飞蛾积极的情感。在散文诗中,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扑向灯火,死在灯下或浸在油中,成了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它俨然就是巴金追求光明的化身,被作者打上了深深的情感烙印。高尔基的《海燕》,可以说是散文诗的典范,三种不同的场景,展现了海燕的高傲,对暴风雨的无畏和勇敢,读完全诗,读者感受到的是海燕这种鸟儿已经不再是自然中飞翔的精灵,它渗透了人物饱满的精神力量,象征了在革命暴风雨中勇于斗争不怕死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初一语文课文《爱莲说》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牡丹、莲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这些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在探讨中很多学生会感到迷惑,象征是不是和比喻的修辞很相似呢?我认为,有相似,但有区别。比喻也是抓住事物的相似点,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来形象的描绘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其实比喻是一种修辞,某个句子运用比喻,就是比喻句。而象征却是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读者才能感知到的一种整体认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是渗透在全文中的。

(二) 积累事物的常见象征意义

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物象被赋予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可以作为自己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恰切的象征,否则有些学生联想开来,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不伦不类。

譬如: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枯叶象征衰败和死亡;灯塔象征方向,目标;浮云象征漂泊不定;风筝象征向往自由;黑板象征奉献。

而各种花木也有其象征意义。竹象征清高;兰花象征高尚;红豆象征思念 ;牡丹象征富贵; 荷花象征清白 ;梅花象征刚强不屈; 菊花象征高洁; 松柏象征坚贞 ;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 万年青象征友谊长存。

这样,学生在积累到众多事物的象征意义后,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联系某种特定的事物并恰切的赋予其思想和情感,来抒发情感。否则,学生的联想可能就想当然。当然教学中我积极主张学生能够去创造性的想象,有自我独到的思维和情感。

(三)小作文训练,选择一个物象,用象征手法来写作。

就拿《咏竹》来写,学生可以联系竹子本身的特征,那就可以这样主观的赋予竹子以人物的精神情操:“笔直的躯干显示了正直的秉性,中空的内在传达着虚心洒脱的情怀,凌云高志,哪里会惧怕霜雪,哪里会向风寒俯首?”更有学生以诗化的语言写作,“青青翠竹,似弹奏着一曲清雅的韵律,划破亘古的尘埃而来。”

三、模仿《组歌》,用第一人称写散文诗

纪伯伦的《组歌》是非常优美的抒情诗。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将具体的事物人格化,更直观更有力的抒发了情感。在《美之歌》中,作者还运用“我是„„”的句式发散开去,想象了许多美的事物和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学生在阅读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想象和写作的欲望被拨动和激发起来,于是我布置学生仿写《组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学生写作《草之歌》时模仿写出:“我是小草,当冰雪在大地上消融时,我伸出嫩绿的胳膊,和着轻柔的风舞蹈„„”我还印发了女儿写作的《春雨之歌》,和学生一起修改,从下面这篇修改后的短小散文诗中,我和学生一起分享着写作散文诗的乐趣。

我是春雨姑娘,是春天的女儿。亲情使我们相互依靠,有春天的地方一定有我的身影。

我长大了,今天,我偎在妈妈的怀里。

妈妈,请让我为你吟唱我内心的歌谣!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你将我孕育,你是我生命的源泉,你又将我放飞到天空,而我则化为千万颗晶亮的银线迫不及待地回归你的怀抱,因为我始终眷念你拥抱我的温暖。

你使我获得永生,我知道,这样做是你的快乐。在你双手不朽的爱抚下,我小小的心儿,消融在无边的快乐之中。因为你的爱抚,我不像夏雨那般狂暴的蹂躏大地,也不像秋雨般阴沉低落,更不会像冬雨,带着刺骨的冷漠。在你的爱抚下,我是温柔的。薄雾弥漫,细雨纷

飞,这是我在世间最曼妙的身姿。

曾有多少次,当花儿钻出地面,仰望夜空时,我围绕它跳舞;曾有多少次,当那美丽的昆虫为它们的食物而长吁短叹时,我陪同他们一同叹息;曾有多少次,我给沉闷的大地带去温情,为翠绿的叶儿清洗污秽的身体。

你生性善良而有爱心,我细腻宽容的心灵来自你的言行。

妈妈,当你干渴时,我愿飘飞到你身旁,滋润你的肌肤;当你忧愁时,我愿为你的忧愁而忧愁,陪着你默默哭泣。

夜深了,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唯有我彻夜不寐。我用我那细微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我永远的爱。{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以上粗浅见解是本人的教学心得,还望大方之家指正。虽然初中生在写作散文诗时笔触还不是很圆润,想象会受到一定的束缚,发散不开,文字也还需要锤炼,但是教师对于写作散文诗的指导,给他们开启了一扇门,让他们尝试到了写作的乐趣。我相信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深沉的思索,细腻的感受和描绘以及坚持不懈的写作习惯的养成,作文不再是难事,写作也不再是一种压力。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三》

第三课《散文诗两首》教师版

巨人教育学科教师班课讲义

③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 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④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⑤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⑥ 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⑦ 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四、课堂小结: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五、课堂作业: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作家、诗人________(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________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四》

教师版文学类文本(散文的艺术构思)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

编制:王建胜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散文的构思特色

王建胜

【教学目标】了解并学会鉴赏探究散文的构思特色。

【教学重点】散文构思特色的分类,名词术语的界定。

【教学难点】散文构思特色的判定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解读《江苏考试说明》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综合C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二.复习本次考试散文《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最后一题:试探究本文构思上的特色。进而复习散文的构思特色的相关内容。

三.评讲《水乡戏台》的构思特色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试题。(2014南京二模)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每点2分)

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

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四.高考聚焦,学会探究散文的构思特色的多种题型。

整体上的谋篇布局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

4.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题型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知识储备】: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等;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

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 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

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

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

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

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

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

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

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11、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

人更深刻,更恒久。

12、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第17(6分)

总分总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

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我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4分)

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

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

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考点解析:这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提问方式:

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②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

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变式提问:文章是围绕×××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总结提升】:

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事例

【题型三】

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知识储备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五》

高中生写叙事散文

现代散文的种类繁多,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散文三大类。只有抓住不同种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写好散文,取得更切实有效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就叙事散文的写作教学进行探讨。

叙事散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的文章。这类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所要表现的是典型化了的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把揭示作者的主体感受作为叙事散文训练的着眼点。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关心与爱护,对幸福已经麻木。生活也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感受丰富起来呢?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

(2)唤醒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天性,是所有感情的出发点。它不仅是针对弱者,实质上,它是对美好事物的关心和怜悯。一位盲人乞讨时说:“自幼失明,生活悲惨。”结果所获无几。雪莱给他改了一下 “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施舍者如云。感受生活,觉察幸福,这是构思散文的前提。

如今文艺界刮起了“原生态”风,我们可以把这股风起引入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原生态就是要让学生讲真话、抒真情。而真情源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可以说美感产生美文。这是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因此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是作文教学之根本,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泉源。我们可以这样规划:高一年级,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指导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而是旋回层进,交融升腾。这样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相信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如何把它用美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在内容上,散文要反映生活。一篇好的叙事散文往往是一幕感人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比如山里娃的《嫂子》,文章感人的不是语言,是情节生活。是“嫂子身穿红袄红裤的在那些前来送她的俊俏姑娘们和漫天雪麸中躲躲闪闪地记忆”、是“为了让家里多添些工分,干完集体的活之后,还要抽空到河滩上割青草”、是“奶着绢子,侍侯着娘,供应着我上学”的那些日子。正是因为这些感人的故事,才成就了如此凄美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成为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作者把对父爱的感受,通过父子间平凡的交往表现得真实细致,令人感动。同学们,当你外出旅行和求学离家之际,依依惜别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忙这忙那,惟恐不周,这些都是宝贵的创作素材。

选取细节时一定要避免使用那些老生常谈的陈旧的素材。比如写老师就是灯下批改作业,带病讲课;写父母就是风雨夜背我上医院等等。虽然事件本身很感人,但出现次数太多,就如同众人嘴里嚼剩的甘蔗的残渣,没有味道。

其次在结构上,散文虽然在形式上要求比较松散,但是对结构的安排,要求也是较严谨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冰心的《小橘灯》,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再如《路是月的魂》采用回荡式的结构表现情感,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反复吟咏,抒发回环荡漾的情感,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文章开头(“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

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中间(“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和结尾(“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都是路笛声和情的融合。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借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体例模式,采用“小时候——再大些——后来”的模式,通过写奶奶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来表达自己对奶奶那深深的情,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在学生训练时,可以模仿,熟悉后自然会在写作中形成思维习惯。

最后在文章手法和语言上,要指导学生学会捉住鲜活生动的形象,在形象间展开联想,变意象为意境。还要指导学生用形象说话。指导学生作文时,力求以精练清新优美的语言刻画出美的形象。做到情事景交融,或记叙描写或抒情。或白描写意或工笔雕琢,力求形象逼真;或比喻拟人绘声绘色,或虚实相济动静结合,或对比映衬托物言志,或用典举例联类取譬,力求形象生动。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以景色的绝美来写情感的真挚,蔷薇花的意象感性生动。每一节如一片花瓣暗香浮动,又层次分明,三阳开泰的春天表现了生情之时的勃兴,新鲜,软嫩。三伏酷热的夏天却用眼前之景的热烈反衬自己离开友人的孤独,睹物思人,以花的艳丽写情的深沉。数九严冬,以雪的绝美、纯白写情的纯真、深邃,也写出长时间的思念的沉痛,然而仍然能通过回忆的慰籍心灵在严寒中感到一丝温存。平时要让学生多积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段。采用摘抄的形式积累背诵。用仿写来提高写景运用修辞的能力。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六》

九年级上册语文j教师用论美、失道寡助、散文家谈散文

十二、论美

【学习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相关链接】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哲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散文代表作《人生论》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2、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之后给下列字词注音。

吝啬(sè ) 腓力普(féi ) 滑稽 (jī ) 摄取(shè)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着作出赏析。

三、合作交流

1、虽然这篇文章是随笔,但我们可以将它当时议论文来学习,此篇文章的论点是

2、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探究点播

1、本文的主旨:本文论证了美德时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和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3、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写的散文诗

https://m.chawenzhang.com/shige/15644/

上一篇: 2016泉港六年级下册考试作文下一篇: 上下若水大爱无疆散文诗歌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